西藏拉萨·“赤江拉让”精品酒店 / 空崆建筑
“赤江”是指赤江活佛(1900-1981),“拉让”(又译拉章)是指活佛的府邸,“赤江拉让”,即是赤江活佛的府邸。大院位于拉萨市城关区鲁固五巷内,距离大昭寺约280米,也是从南面江苏路城市主干道前往大昭寺转经的途中,在狭窄的、具有厚重历史感的街巷里,必定会路过的一幢传统藏式大宅院。
虽然是被列入拉萨古建保护大院的宅院,但由于历史原因,该大院先后经历了活佛府邸、收归国有、居民杂居、藏式旅馆等变迁,其建筑结构、空间格局以及使用功能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新业主接手之后,业主方、文保单位以及设计方希望通过合理的测绘评估、空间梳理和业态植入来使该大宅院在保护与使用的同时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
在项目前期对宅院的测绘与认知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在显而易见的,独特而浓烈的藏式建筑装饰符号下面,隐藏着一种典型的拉萨贵族(活佛)宅邸的空间原型,以及建构这一空间原型的古老而高超的建构体系。而这空间原型和建构体系的典型性与完整性,才是赤江拉让最大的宝藏。与周边的、仍然保持着城市建筑尺度和空间脉络(大昭寺周边区域的城市控制导则对建筑体量和空间尺度的控制是非常好的)、但是建构方式已经转变成新的钢混结构、而内部空间已经由标准柱网来限定的”仿藏式建筑”相比,赤江拉让显得尤为不同。
整个宅院主要由南半部的凹字型院落与坐北朝南的“回“字型宅邸组成,形成一个“回+凹”的建筑及空间原型。“凹”建筑有两层,在历史上应该是仆人与家畜所使用的空间(一楼为马厩与牲畜栏,二楼为仆人居住),中间有一口古井和一株遒劲的老龙爪槐;“回”区建筑有三层,中间围合一个采光天井,在历史上应该是赤江活佛本人与家人亲信居住的区域。
“凹”区与“回”区的柱网轴线并不对齐(存在约5度的角度偏移),并且交接处有做沉降处理,据此我们推测,两部分可能是分期建造的,但分隔时间应该不长,因为虽然建筑用料有区别,室内空间的感受有不同(“回”区的墙更厚,梁柱更大,室内空间采光更好),但是两区的建构体系是完全相同的。
这一致而独特的建构体系主要由3个系统组成:
1:“回”与“凹”最外围的梯形夯土厚墙,内部夯土,外部花岗石砌筑,底层厚度最宽处达1.2米,三层最高处厚度减小至0.9米,这样的厚墙,构筑起了整个宅院的外部围合与防御体系,以及外围的承重体系。
2:内部约2×2米,截面20厘米左右的木结构柱网,富有装饰性的双层雀替与木梁单向架在柱网上,其上再叠架间距25厘米左右的圆木椽子。这一体系构成了建筑内部的承重系统,当内部的承重不需要依靠厚实墙的时候,对内空间的围合与通透性的控制就变得自由了,这样的自由度与它的优势我们在传统的中国木构体系中是常见的,但是在厚重的藏式建筑围墙内,竟然也存在着这样一种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沿院落开敞、与阳光与植物互动的围廊,绕天井采光良好的内廊,通透的楼梯间转折平台空间,主要房间内朝向天井或者院落的水平连续的落地栅格窗,也就毫无违和的发生和呈现在我们眼前。
3:由粗3-5厘米不等的树枝叠铺于圆木椽子上,再在上面用本地三合土夯实约30厘米,面层磨光而形成的楼板及屋面层,根据不同楼面层高错落的楼板层有石台阶相连,成为人水平向活动空间的坚实载体。
在这个建构体系下,我们从空间层次的递进和业态功能的契合角度,围绕一层院落与天井设置了新的酒店前台、咖啡空间、展览空间、餐厅及等候吧台。并让所有的功能空间都能与院落或天井产生直接的空间交流与互动。
二层及三层作为酒店的客房区,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原有结构体系与空间的呈现,我们将原来藏式旅馆的30间客房缩减到16间,其中“回”区10间,“凹”区6间。
而原本庭院中的一株颇具历史的龙爪槐,我们也将其保留,并围绕树重新组织了庭院场地,巨大的树冠覆盖了大半个庭院的屋顶,这里便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拉萨森林“。我们希望,改造完成的赤江拉让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藏在强烈的形式与符号下的空间与结构魅力,并在拉萨的蓝天白云下尽可能长久的伫立下去。
平、剖面、结构图:
项目空间信息:
- 空间名称:赤江拉让精品酒店
- 空间类型:酒店设计、精品酒店、古建筑改造
- 空间地址:西藏拉萨市城关区鲁固五巷内
- 设计公司:空崆建筑设计事务所
- 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
- 空间主材:木材、木地板、夯土、花岗石
- 空间摄影:乐丰、big bird、Uc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