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小咖啡(北锣鼓巷店) / 余留地

对于北京的民营文创产业,过去的两年充满艰辛。暴风骤雨般的清理整顿横扫全城,疏散了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受日趋保守的政策影响,文化和生活消费机构纷纷向南方转移,因为那里具有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历史街区里便捷且便宜的胡同房屋,原本是市井创业的理想土壤。“封墙堵洞”的严格管理方式,使旧城区原本有限的商业物业骤减。曾经自由发展的许多本地品牌,被迫寄生于封闭式管理的大商场之中。在与城市活力紧密相关的公共空间中,服从于安全的需要,自发的社会活动几乎绝迹。在旧城复兴的艰难改造之中,建筑师们往往过度专注以四合院为理想原型的私享生活空间,而忽视围墙之外共享的公共领域。余留地长期致力于在街道空间层面激活城市生活,并与独具创造活性的生活方式品牌合作,在夹缝中滋生文化的多样生态。

与被旅游业毁容的南锣鼓巷不同,一路之隔的北锣鼓巷保持了更多北京胡同的日常景观。在这里,低矮拥挤的四合院落与医院,学校,机关单位,集体户口的多层住宅混杂在一起,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生活社区。北锣鼓巷的支路千福巷里,一栋旧办公楼由万科地产投资改造为长租公寓,给街坊带来新的群体。公寓的首层西侧,面向市政服务站,由“大小咖啡”负责运营,为这个不断进化的胡同品牌提供了新的试验场。

余留地设计团队与“大小咖啡”再度合作,在总面积180平方米(包括室内和室外)的空间里实现了四种使用功能;一个白天模式的咖啡店,一个夜间模式的酒吧,一个微型画廊,以及一个向周边街道开放的花园。空间设计的策略基于“大小咖啡”品牌文化的包容性,以有限的尺度为城市各类阶层的凝聚创造条件。余留地认为咖啡店常常因为强调“精品”而产生拘束感,希望以放松的控制手法实现“起兴”的自由气氛,并为日后使用方式的调整争取余地。室内外作为整体,被定义成一个由公寓租户与外来访客共享,带有庭院的“康乐中心”,鼓励玩耍热闹式的社交生活。

“康乐中心”的室内划分为会客区,咖啡吧台和画廊。会客区的座位是定制设计的沙发椅,由钢管和软垫构成弧线的围合状,促进人们之间的自发交流。咖啡吧台的构造融入了具有“街道属性”的展陈与零售元素,包括背景墙面上可以更换海报的告示栏,以及流动书报亭中常见的旋转货架。吧台临窗的一侧安装着啤酒龙头,客人可以在室外平台上从窗口直接买酒,类似单位大院里的粮油店。在“康乐中心”的最里面,原本为连接咖啡店与公寓楼道的过渡房间,开辟出一个名为“太小地方”的微型画廊。一个位于门洞中间的半圆形墙面模糊了室内的界限,同时隐藏了卫生间。画廊的窗户正对室外庭院,其外侧的轮廓通过喷绘文字形成图案而获得辨识性。

材料运用的意图是从传统中发现“原来这样也行”的方式。环绕咖啡店空间的墙面满铺着浅棕色,通常用来包装食物的牛皮纸,并装饰着丝网印刷的图案(由Meat Studio设计)。贯通室内外界面的墙体都采用琉璃筒瓦。历史上,这种略带粗糙感,由泥土烧制的建材常见于北京,主要用来覆盖城中皇家建筑的屋面,因此具有地域性的暗示。在“大小咖啡”北锣鼓巷的设计中,琉璃筒瓦粘贴于竖向墙面,创造出竹节般的连续起伏,使光线在金黄色釉质上层层漫射。无论北京的天气如何变幻难测,空间中流转的日常生活都被一种温暖、并近乎辉煌的基调所衬托。

咖啡店的室外原本被公寓物业方用作停车场,余留地提出将其改造成一处适合运动的庭院景观。入口门廊被改造为一个半户外的客座区,面对着胡同中人来人往的市井风情。新构筑的无障碍坡道,长椅,树池和栏杆的流畅组合灵感来自于滑板公园。在场地的中间,摆放着一组健身器械和乒乓球桌,提供中国城市中最亲民的街头娱乐。名为“卡布骑诺”的固定自行车装置增加了手把上的托环,便于插入咖啡杯和酒杯。

项目地址图:

平、立面图:

项目空间信息:
  • 空间名称:大小咖啡(北锣鼓巷店)
  • 空间类型:餐饮空间、咖啡店、酒吧、网红店
  • 空间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千福巷12号泊寓西门底商(郎家胡同13号院)
  • 设计公司:余留地
  • 占地面积:180平方米
  • 空间面积:65平方米
  • 空间主材:水磨石、牛皮纸、不锈钢、琉璃筒瓦
  • 空间摄影:金伟琦
  • 项目客户:北京大大小小餐饮有限公司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