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诗意的栖居”顶层公寓设计 / 乂口

项目坐落在上海某供销社后一个隐蔽的小院,三层高的小楼四周环绕着六七十年代的七层住宅,从窗户看出去都是宁静的慢节奏生活。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城市角落里,业主渴望打造一种有避世感的场所, 在快节奏的城市背后寻找到一种雕刻时光般的栖居方式。

三层原始格局是标准的两室一厅,要将独处、会客、小住、洽谈、办公等若干场景在这样一个中规中矩的空间中拆分开是有一些挑战的。Xframestudio以重新定义“栖居”一词作为设计的切入点,探索了建筑符号语言与体验性的叙事性之间的联系。

空间在类型学层面所抽离的底层规则,以及形式语言对于体验的塑造和对于记忆的唤醒是我们在设计中所关注的要点。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首先结构性的修改了原始格局的规则来重构叙事,又进一步通过形式重塑了场景来唤起深埋于心的集体性记忆。

在思考栖居这个概念时,我们想到了“屋檐下”这个词,屋檐给人一种原始的安全感和宁静意向。我们试图用不同的屋檐取代墙来重新划分空间的不同功能,改变原始天地墙的设定,重构了一个林间小屋的聚落组团。在客厅这个空间里构成天花的坡屋檐元素自然的流淌下来变成墙体,让直棱直角的空间‘液化’成一个有包裹感的栖居场所。从而带来海德格尔似的栖居理解—不是远离喧嚣的环境,而是一种想象的安全感和诗意。

▼关于屋檐的类型学研究:

为了进一步提升沉浸式的避世体验,空间需要摆脱原始框架来营造一种园林式的趣味感。但是紧凑的格局不允许大张旗鼓的塑造园林。于是我们重新思考了园林是否可以被理解成一种空间类型?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当从这个视角来看待园林时,我们把园林理解成是一种人与自然亲昵的姿态,而不是亭台楼阁的堆砌。这种姿态在本次设计中不是人去赏盆中之花,而是通过对于底层空间规则的修改让生活的日常沉浸在花丛中。

▼园林类型对于原格局规则的修改:

▼栖居与自然的相互渗透:

于是我们大胆的封堵了原始客厅和书房之间联通的门,将原来可以直达的路径拉长成一个“廊”的类型。这个廊仿佛是从建筑中鼓出的一个气泡,把栖居渗透到了自然当中。阳台上的景观也被塑造成一个个小气泡的形状,穿过了玻璃连廊又将自然渗透到了栖居当中。于是一个充满了‘刻意’的小园林被塑造了出来,业主每天往返客厅和书房的路径都会从花丛中穿过,享受了这份‘刻意’带来的诗意。

书房和茶室分别被不同形式的屋檐所定义,互为景致。书房中正端雅,茶室可檐下观雨。颜色和材质都被抽离,避免了太具体的画面感,让留白给品茶的人去想象那种避世的栖居感。

在这个项目中原始的结构规则被类型化的改变,我们摒弃了模式化的语言堆砌和具象的画面感,而是让屋檐和园林两者都被转化为设计意图和策略。整个项目设计加工期只有不到两个月,很多设计和落地的心思都是在场发生的,回归了更本初的建造和更真诚的体验。

▼平面图:▼立面图:

项目空间信息:
  • 空间名称:“诗意的栖居”顶层公寓
  • 空间类型:住宅空间、大平层住宅现代简约风格私人住宅顶层公寓
  • 空间地址:上海市虹桥路2297弄
  • 设计公司:乂口设计
  • 项目总监:王禹惟
  • 设计团队:杨旭、缑经宇
  • 施工单位:上海钰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空间面积:140平方米
  • 空间主材:微水泥、木饰面、硅藻泥
  • 摄影版权:yuuuunstudio

 

编辑版权©️SOHO设计区(sohodd.com),未经许可禁止以“SOHO设计区”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包括且不限于:媒体、网站、公众号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SOHO设计区网站”。所有项目照片/设计图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部分内容源自网络公开资源或用户分享,如若侵犯了原作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